襯衫(shirt〕chènshān 穿在內外上衣之間、也可單獨穿用的上衣。中國周代已有襯衫,稱中衣,后稱中單。漢代稱近身的衫為廁牏。宋代已用襯衫之名。現稱之為中式襯衫。公元前16世紀古埃及第18王朝已有襯衫,是無領、袖的束腰衣。14世紀諾曼底人穿的襯衫有領和袖頭。16世紀歐洲盛行在襯衫的領和前胸繡花,或在領口、袖口、胸前裝飾花邊。18世紀末,英國人穿硬高領襯衫。
維多利亞女王時期,高領襯衫被淘汰,形成現代的立翻領西式襯衫。19世紀40年代,西式襯衫傳入中國。襯衫最初多為男用,20世紀50年代漸被女子采用,現已成為常用服裝之一。襯衫是穿在內外上衣之間、也可單獨穿用的上衣。 衫的商務詞典中的意思: 襯衫 chènshān [shirt] 一種有領有袖的前開襟的而且袖口有扣的內上衣,常貼身穿 中國周代已有襯衫,稱中衣,后稱中單。漢代稱近身的衫為廁牏。宋代已用襯衫之名。現稱之為中式襯衫。
襯衫原來是指用以襯在禮服內的短袖的單衣。即去掉袖頭的衫子。在宋代便是沒有袖頭的上衣,有襯在里邊短而小的衫,也有穿在外面較長的衫。如在《水滸傳》之《林教頭風雪山神》中,林沖“把身上的雪都抖了,把上蓋(上身的外衣)白布衫脫將下來”便是一例。在古代的時候,婦女們穿得短上衣叫“衫子”,又叫“半衣”。唐朝文學家元稹在《雜憶》詩中便有“憶得雙文衫子薄”的詩句。
清末民初之際,由于歐風東漸,人們便開始穿西裝,把襯衫穿在西服的里邊,作為襯衣,上系領帶中間開口,一般都是五個紐扣。 公元前16世紀古埃及第18王朝已有襯衫,是無領、袖的束腰衣。 |